蚂蚁集团首发过会
【文章开始】
蚂蚁集团首发过会:一场金融科技的"成人礼"还是资本狂欢?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蚂蚁集团上市能掀起这么大风浪?这家公司明明就是个"放贷的",凭啥估值能冲到2万亿?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事。
一、过会到底是个啥概念?
简单说就是"考试及格"了。蚂蚁集团提交的上市材料通过了交易所审核委员会的审查,相当于拿到了上市通行证的第一道关卡。但这里有个误区——很多人以为过会就等于稳了,其实后面还有证监会注册、发行定价、挂牌等一系列流程。
不过话说回来...蚂蚁这次过会速度确实快得吓人。从受理到过会只用了25天,创下了科创板新纪录。这或许暗示着监管层对金融科技企业的特殊关照?
二、蚂蚁凭什么值2万亿?
核心业务拆解:
1. 支付宝:9亿用户的"超级入口"(但具体变现效率多高我说不准)
2. 花呗借呗:贡献了39%收入的现金奶牛
3. 科技输出:区块链、风控这些"高大上"的玩意儿
但最魔幻的是它的盈利模式:用1.7万亿贷款规模,自己只承担2%风险,剩下98%都是银行扛着。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操作,到底是金融创新还是监管套利?专家们到现在还在吵架。
三、监管层的两难抉择
监管爸爸们其实很纠结:
- 放行:可能助长金融风险,重蹈P2P覆辙
- 叫停:又怕扼杀创新,错过数字经济机遇
这次过会透露的关键信号是:"可以搞,但要戴着镣铐跳舞"。比如要求蚂蚁:
- 在招股书里加了整整60页风险提示
- 明确承诺接受金融控股公司监管
- 把"科技公司"的定位改成了"科技驱动的金融平台"
四、普通人的机会与风险
机会:
- 打新中签可能赚笔快钱(2019年科创板新股平均首日涨幅125%)
- 相关概念股可能跟风上涨
风险:
- 估值泡沫明显(市盈率比银行高10倍)
- 政策随时可能变脸(比如突然要求提高资本金)
有个段子特别形象:蚂蚁上市就像请客吃饭,机构是坐主桌的,散户就是来吃剩菜的。不过话说回来,剩菜要是龙虾鲍鱼,那也挺香...
五、那些没说透的潜台词
- 科技外衣下的金融本质:虽然整天喊大数据、AI,但蚂蚁7成利润还是来自放贷
- 监管套利空间缩小:新规要求联合贷必须出资30%,这直接掐住了命门
- 国际化遇阻:在印度、东南亚的布局接连受挫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路演PPT里,蚂蚁把"金融"这个词的出现频率从87次降到了17次,反而"科技"提了184次。这文字游戏玩的...
六、未来会怎样?
短期看肯定是场资本盛宴,但长期有三个变数:
1. 政策红线:会不会要求蚂蚁变成"持牌金融机构"?
2. 竞争格局:微信支付、银联云闪付的围剿
3. 经济周期:如果出现大面积违约,花呗借呗会不会暴雷?
某投行朋友私下说:"这可能是最后一场互联网造富运动"。虽然听着有点绝对,但反垄断的大刀确实已经举起来了。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