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股份的跌宕十年:从神话到一地鸡毛

【文章开始】

乐视股份的跌宕十年:从神话到一地鸡毛

还记得当年那个说要“蒙眼狂奔”的贾跃亭吗?还记得那个卖电视送会员、买手机送生态的乐视吗?哎,一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乐视股份这家公司,可以说是中国商界最…怎么说呢,最让人看不懂,也最让人唏嘘的样本之一。它怎么就突然起来了?又怎么咣当一下,摔得这么碎?今天咱们就好好唠唠这个。


乐视到底靠什么起家的?

咱得把时间拨回到十多年前。那时候视频网站都在烧钱买版权,打得头破血流。乐视网呢,哎,它不太一样。它最早其实是搞正版视频分销的,相当于一个“二道贩子”,把版权卖给别的网站。这让它早期其实有点小利润,跟其他纯烧钱的哥们儿比,算是穿了条底裤。

但真正让它飞起来的,是贾跃亭的一个超级大胆的想法:“生态化反”。这词儿现在听起来都挺唬人的对吧?说白了,就是啥都做,然后把这些业务全都搅和在一起,产生化学反应。

  • 卖超级电视:价格低到离谱,几乎不赚钱,指望你买了我的电视,就得续我的会员,看我的内容。
  • 做乐视手机:同样是赔本卖,想着靠后面的服务赚钱。
  • 搞体育、影业:疯狂买版权,比如中超,吸引你看。
  • 甚至还要造车:这就是后来把整个公司拖垮的FF(法拉第未来)。

当时看起来,这一套组合拳打得很漂亮,“硬件免费、服务收费”的模式被很多人追捧。乐视的股价也是一飞冲天,成了创业板的龙头股,风光无限。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

这么好的概念,怎么就玩崩了呢?核心问题就一个字:

它的每一个生态业务,都是个烧钱的无底洞。电视和手机硬件亏损卖,现金流本来就是负的;买版权天价,比如中超版权一年就好几个亿;最要命的是造车,那真是个几百亿都填不满的坑。

这就好比什么呢?好比你自己开个饭馆,卖一碗面10块钱,但你的成本是15块。你说没关系,客人吃完面会买我50块钱的饮料和甜点!但实际情况是,客人吃完便宜面就走了…你的现金流一直是出的比进的多,全靠不断借钱和融资来续命。一旦外面没人愿意给你新的钱了,哗啦一下,整个链条就全断了。

2016年底,乐视的资金链危机彻底爆发。供应商讨债、员工工资拖欠、股价暴跌……“蒙眼狂奔”的贾跃亭,最后跑去了美国“下周回国”,留下了国内一堆烂摊子。


现在的乐视股份又在干嘛?

哎,这个问题就有点意思了。现在A股上的那个“乐视网3”,早就不是我们当年认识的那个乐视了。它更像是一个……空壳?或者说是之前那个庞大帝国倒下后,剩下的那么一丁点遗产看守者。

它还有收入吗?有! 来源还挺让人哭笑不得:
* 靠老本行:以前买的那些影视剧版权,现在还能零零散散收点播放和分销的钱。
* 靠商标出租:“乐视”这牌子虽然臭了,但名气和辨识度还在,有些领域还能授权出去换点钱。
* 最神奇的是——靠房租!乐视大厦之前不是被他们自己买下来了吗?现在一部分自己用,一部分租出去收租金。没想到吧?一家曾经的科技巨头,最后差点靠“包租公”业务活下来。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有点收入,但和它欠的那天文数字的债务(好几百个亿啊!)比起来,简直是杯水车薪。它现在基本就处于一个“躺平”的状态,也看不到啥翻身的希望。


从乐视这场大戏里,我们能学到点啥?

乐视这个故事,虽然极端,但真的能给咱们很多启发。

  • 商业模式不能光看概念,还得看现金流。故事讲得再天花乱坠,如果长期不能自己造血,全靠外部输血,那和击鼓传花没区别,鼓声一停就完蛋。
  • “蒙眼狂奔”很危险。企业扩张得太快,管理、资金、人才全都跟不上,很容易失控。“稳健”有时候比“速度”更重要
  • 对投资者来说,要看懂“护城河”。一个公司的核心壁垒到底是什么?是技术?是品牌?还是只是老板的一张PPT?乐视的所谓生态,现在看来壁垒很浅,别人一学就会,而且还能做得比它更省钱。
  • 还有一个点,或许暗示企业领导人的野心和能力需要匹配。贾跃亭的梦想确实很大,但公司的实际运营能力和资金实力,显然没跟上他梦想的脚步。当然啊,关于企业家个人性格在公司命运中到底起了多大作用,这个其实挺难说清的,算是个复杂的盲区吧。

乐视股份这十年,真的像坐过山车,从最高点猛地砸到最低谷。它曾经代表了一种极致的创新和勇气,但也暴露了盲目扩张和财务失控的巨大风险。如今再看它,更像是一个警示碑,提醒所有做企业的人和投资者:商业世界,最终还是要回归常识。 光靠吹泡泡,是吹不长久的。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