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美金狂欢背后:我们真的赚到了吗?

【文章开始】

千亿美金狂欢背后:我们真的赚到了吗?

你有没有想过,当新闻里动不动就冒出“某公司市值突破千亿美金”时,这个数字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实打实的财富,还是一场集体幻觉?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千亿美金的光环底下,藏着哪些容易被忽略的坑


一、千亿美金从哪儿来?

先问个最基础的问题:千亿美金是谁定的价?答案可能让你后背发凉——大部分时候,这只是股市里一群投资人用脚投票的结果。比如特斯拉市值一度超过8000亿美金,比丰田+大众+宝马加起来还高,但它的年产量连人家的零头都不到。

这里头的逻辑漏洞在哪儿?
- 市值≠现金:公司账上可能连百分之一都拿不出来
- 情绪定价:大家觉得“未来能赚钱”,股价就蹭蹭涨
- 泡沫预警:2020年Zoom市值涨了5倍,疫情后直接腰斩

(突然想到个事儿:这些估值模型到底靠不靠谱?听说华尔街那帮人自己都经常算错...)


二、钱流进谁的口袋?

假设某公司真值千亿美金,普通人能分到一杯羹吗? 咱们用外卖平台举例:

  • 骑手:每单赚6块钱,日晒雨淋
  • 商家:被抽成20%,利润薄得像纸
  • 用户:看似便宜,其实大数据杀熟等着你
  • 大股东:创始人身家暴涨300亿

这就像个金字塔游戏——越底层越吃亏。不过话说回来,没有这些平台的话,很多人连工作机会都没有...(这算不算自我安慰?)


三、千亿美金的社会账单

3.1 看得见的代价

- 某打车软件烧钱大战:直接干死传统出租车行业
- 社区团购抢菜贩饭碗:人民日报都发文批评
- 更可怕的是:这些公司亏着钱扩张,靠的就是千亿估值撑腰

3.2 看不见的后遗症

去年有个研究说,硅谷科技公司每创造1个岗位,就要消灭3个传统岗位。虽然数据有待验证,但“赢家通吃”的趋势确实越来越明显。

(插播个冷知识:美国锈带州的工厂废墟,和硅谷玻璃大厦直线距离不到300公里...)


四、我们该跪着鼓掌吗?

面对千亿美金神话,保持清醒很重要:

  1. 别把估值当圣经:贾跃亭的FF汽车至今没量产,估值照样百亿
  2. 警惕技术霸权:某社交软件封号时,连总统都照样闭嘴
  3. 想想替代方案:荷兰的自行车快递员联盟,硬刚赢了亚马逊

最近听说个有意思的事:冰岛直接把谷歌、Facebook的高管告上法庭,要求他们为数字殖民主义道歉。小国家的反抗,或许暗示着转机?


五、普通人能做什么?

虽然改变不了大环境,但至少可以:

  • ? 卸载那些“用你数据赚千亿”的APP
  • ? 支持真正创造价值的本土企业
  • ? 记住:你的注意力比美金更值钱

最后扔个暴论:当某个CEO吹嘘市值时,你就该想想——这里面有多少是我的血汗钱?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