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到底赚不赚钱?拆解这门“救命”生意
共享充电宝到底赚不赚钱?拆解这门“救命”生意
【文章开始】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经历?手机快没电了,心里慌得不行,赶紧扫了个共享充电宝,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但等还的时候一看扣费,好家伙,6块钱一小时?这玩意儿是印钞机吗?它到底赚不赚钱啊?今天咱就来唠明白这个事。
一、 这门生意,钱到底从哪来的?
说一千道一万,咱得先弄明白它的收入是咋算的。你以为它只是赚你那几块钱的租金?其实没那么简单。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使用租金。这也是我们普通人最能感受到的。早些年可能1块钱一小时,现在嘛…普遍3-4块起,有些热门地段甚至能到6块、8块。你充个两小时,一顿早餐钱就没了。租金收入是它最稳定、最核心的现金流。
但光靠这个,可能还真不够。另一个大头是广告收入。你想想,充电宝机柜的屏幕、小程序的开屏页面、甚至充电宝本身,都是广告位啊!人流量大的地方,比如商场、火车站,这个广告费可不便宜。这部分收入虽然不那么直观,但对提升整体利润至关重要。
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就是逾期扣费。啥是逾期?就是你忘了还!或者附近网点满了还不上!超过24小时或者48小时,它直接扣掉你99块(买断费)。对你来说是“罚款”,对平台来说,这利润可能比租出去好几天都高。虽然不鼓励,但这确实是收入的一部分。
二、 赚钱?成本也得算清楚啊!
收入看起来挺美,但成本也不是开玩笑的。这生意本质上是个重运营、重资产的活儿。
首要成本就是硬件成本。一个充电宝+一个机柜,就得大几百甚至上千。你想想全国要铺多少万台设备?这前期投入就是天文数字。
接下来是场地成本(或称入场费/分成)。你想把机柜放在人流量大的店里,比如奶茶店、餐厅、网吧,人家老板凭什么让你放?你得给钱啊!要么是固定的场地租金,要么是从流水里按比例分成,而且这个比例可能高达50%甚至更高。这块是除了硬件外最大的开销了。
还有就是运营和维护成本。设备不是放那儿就完事了。
* 得有人去定期更换故障的、电量耗尽的充电宝吧?
* 得处理用户投诉(比如扣错钱、还不了)吧?
* 系统开发和维护也需要团队吧?
这些都是钱啊兄弟!别看扫码那一下很简单,背后是一整个系统在支撑。
三、 所以,核心问题:它到底赚不赚钱?
好了,收入和成本都摆在这儿了。那回到最初的问题:共享充电宝赚钱吗?
答案是:头部企业可能是赚钱的,但很多中小玩家可能还在苦苦挣扎。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门生意极度依赖规模和点位。
-
头部玩家(比如“三电一兽”中的几家)因为入场早,占据了城市里最黄金的点位,比如核心商圈的餐厅、大型购物中心、交通枢纽。它们有巨大的用户体量,跟商家谈判时分成的议价能力也更强。虽然成本高,但巨大的流水和可能存在的广告等额外收入,让它们实现了整体盈利。行业里几家头部的公司其实已经宣布盈利了,这证明商业模式本身是跑得通的。
-
但很多中小玩家或者新入局的,就很难了。好的点位都被占完了,你只能去一些流量一般的场所。用户用的少,租金收不上来,还得照样给商家分成分成。最后算下来,可能连硬件成本和运营成本都覆盖不了。所以这个行业现在也在洗牌,小玩家不断被淘汰或者兼并。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行业的盈利模式或许暗示其高度依赖持续的高频使用,一旦用户使用习惯或消费意愿发生变化,其稳定性有待观察。
四、 给想入局的人泼点冷水&一点想法
如果你看了以上分析,觉得“哎哟好像挺赚,我也想搞一下”,我劝你先冷静。现在个人想入局,难度非常大。
首先,优质点位资源几乎被瓜分完了。你能想到的好地方,早就被各大品牌塞满了,你很难再插一脚。而且现在品牌方更倾向于直营或者和大型渠道合作,个人代理的机会和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很小。
其次,价格战打不动了。早期靠低价培养用户习惯,现在用户习惯养成了,但价格也涨上来了。你再搞低价,不仅自己赚不到钱,还会被头部玩家用资本力量摁死。
那是不是完全没机会?呃…也许可以关注一些细分场景?比如在三四线城市的特定区域,或者某些垂直领域(比如长途大巴、户外露营点),但这些场景的需求频率和运营成本又是另一个需要仔细核算的问题了,其具体的盈利模型我可能还存在知识盲区。
总结一下
总而言之,共享充电宝这门生意,本质上是一门“线下流量租赁”的生意。它赚的是我们现代人“电量焦虑”的钱。
- 对于行业头部公司来说,通过占据优质点位、形成规模效应,并且开拓广告等多元收入,是能赚钱的。
- 但对于后来者和个人而言,门槛已经非常高,红海一片,想靠它发财很难了。
所以下次你再扫码借充电宝的时候,可以心里有数了:你正在为一门年产值好几十亿的大生意,贡献着一份力量。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