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龙头股:谁能真正在充电盛宴中吃到肉?

【文章开始】

充电桩龙头股:谁能真正在充电盛宴中吃到肉?

你有没有想过,当电动车满街跑的时候,最赚钱的除了造车的,还会是谁?或许就是那些给车“喂电”的——充电桩企业。但问题来了,这么多公司都说自己是“龙头”,到底谁是真龙头,谁在蹭热点?咱们今天就扒一扒这事儿。

充电桩这行业,说起来也挺有意思。它不只是立个桩子那么简单,背后牵扯到设备制造、运营服务、甚至电网改造,是个链条活儿。而且政策风一来,股价就蹭蹭往上跑,但风过去后,有的公司能站稳,有的就摔得挺惨[citation:3]。

▍充电桩行业到底有多大潜力?

先看个数据:2025年1-8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增了453万个,同比涨了88.5%[citation:2]。私人充电桩增速更猛,达到103.3%[citation:2]。这说明啥?需求是真上来了,电动车越来越多,充电桩得跟上。

但市场大,不代表所有公司都能分到羹。这个行业受政策影响挺大,比如工业园区要配充电桩,相关公司订单可能就暴增;但如果补贴退坡,建设速度可能就慢下来[citation:2][citation:3]。所以啊,不能光看概念炒得热,还得看政策是不是“实锤”。

▍充电桩产业链,哪些环节最吃香?

充电桩产业其实分好几块,不同公司卡的位置不一样:

  • 设备制造:做充电桩硬件,比如直流/交流充电桩、充电模块、电源模块。这类公司订单来得快,业绩弹性大[citation:2]。代表企业有盛弘股份通合科技中恒电气[citation:1][citation:2]。
  • 运营服务:建好桩后运营维护,收服务费。这类业务前期投入大,但网络效应强,一旦规模上来,盈利可能比较稳定[citation:2][citation:3]。特锐德(旗下特来电)和万马股份是这方面的代表[citation:2][citation:3]。
  • 核心部件与技术支持:提供关键零件,比如充电模块、物联网通信模块、高压连接器。技术壁垒高的公司,护城河可能深一些[citation:3]。比如富特科技的快充芯片、永贵电器的高压连接器[citation:3]。
  • 电网配套与改造:充电桩多了对电网有影响,需要配套电力设备。国电南瑞许继电气这类电网系公司在这方面有优势[citation:2][citation:4]。

▍真假龙头:哪些公司是真有料?

都说自己是龙头,但成色可能不一样。根据公开信息,市场比较认可的几家包括:

  • 特锐德(300001):子公司特来电运营超40万台充电桩,市占率较高,还搞“光储充一体化”[citation:4]。不过充电网建设周期长,资金压力不小[citation:3]。
  • 万马股份(002276):在长三角建了超2万个充电桩,“桩+网+电”模式,2025年上半年充电运营收入增长40%[citation:3]。不过运营受电价影响大,电缆业务竞争也激烈[citation:3]。
  • 盛弘股份(300693):搞储能和充电双主线,超充模块产品出口欧美,毛利率据说超30%[citation:4]。但光储充一体化投入大,回报周期长[citation:3]。
  • 通合科技(300491):专注充电电源模块,2025年Q2营收同比增长34.76%,净利润增75.94%[citation:9]。不过公司2025年Q1是亏损的[citation:5],业绩波动性需要注意。
  • 国电南瑞(600406):电网系龙头,独家承建高速服务区超充网络,技术实力强[citation:4]。但充电桩业务市场竞争也很激烈[citation:7]。

▍过去的炒作:狂欢之后的一地鸡毛

充电桩概念被炒过好几轮了:
* 2020年新基建:特锐德、万马股份股价翻倍,但后来一些公司业绩没跟上,股价回调不少[citation:3]。
* 2023年高压快充:永贵电器、中鼎股份等被炒高,但高压快充标准未统一,部分公司利润增速放缓[citation:3]。

这说明,纯炒概念很难持续,最终还是要看业绩能不能落地[citation:3]。

▍投资充电桩股,怎么看和怎么干?

如果想关注充电桩股票,老股民的经验或许可以参考[citation:3]:

  1. 看政策实锤的:比如政策明确要求在工业园区建桩,相关公司可能更受益。避开那些只讲故事、没实际订单的。
  2. 挑有技术壁垒的:核心部件如快充芯片、高性能充电模块,技术门槛高,竞争可能没那么激烈。
  3. 关注估值和业绩匹配度:有些公司PE很高,但业绩还没跟上,风险较大。寻找估值相对合理、有真实业绩增长的公司。

当然,这行也有风险:行业竞争加剧、政策变动、技术迭代快(比如快充技术升级)、充电站建设进度不及预期等[citation:1][citation:2][citation:3]。

▍总结一下

充电桩行业前景是有的,随着电动车越来越多,配套需求肯定少不了。但选择具体公司时,得擦亮眼睛:政策支持力度、技术实力、业绩兑现能力,这些可能都是需要仔细掂量的。

虽然话说回来,这个概念炒过很多次,但现在的行业基础确实比以前更扎实了。不过,到底哪些公司能真正持续赚到钱,或许还需要时间的验证[citation:3]。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