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望天:你以为的全世界,真的只是那口井吗?

井底望天:你以为的全世界,真的只是那口井吗?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候——觉得自己懂的挺多,想法也挺对,但某天突然被一件事或者一个人的一句话给彻底颠覆了?就好像……你一直生活在井底,抬头看到的那片天,你以为那就是整个世界了。

这个感觉,其实就是咱们老话里那个特别形象的比喻:“井底望天”。今天咱就好好唠唠这个事儿。


一、“井底望天”到底是个啥感觉?

说白了,“井底望天”就是一种因为眼界、见识、信息被死死框住之后,产生的那种狭隘和自以为是的心态。就像井里的青蛙,它眼里能看到的天,就井口那么大,它当然会坚信天就只有井口那么大。你没法怪它,因为它真的没出去过。

那我们自己呢?是不是也在无形之中,蹲在了某口“井”里?

  • 信息井:现在大数据太厉害了,你喜欢看什么,它就拼命给你推什么。结果呢?你的手机屏幕就像个井口,你看到的世界都是算法想让你看到的,越来越窄。
  • 圈子井:你的朋友、同事,大概都跟你有类似的背景和看法吧?聊起天来其乐融融,因为大家都“英雄所见略同”。但这种和谐,会不会也是一种信息屏蔽?
  • 认知井:这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挖的。比如“我一直就是这么认为的,肯定没错”、“那种想法太离谱了,根本不可能”。这种思维定式,是最难打破的一口井。

二、自问自答:我们为啥会心甘情愿呆在井里?

好,问题来了:既然井底这么憋屈,为啥我们大多数人还乐呵呵地待在里面,甚至都没意识到自己就在井里?

问:待在舒适区里不香吗?
答: 香,真的太香了。思考是件特别耗能的事儿,接受新东西往往意味着要否定一部分过去的自己,这多痛苦啊。所以,呆在已知的、安全的认知范围内,是人的本能。这是一种思维上的惰性,虽然能带来短暂的安全感,但却可能让我们错过真正的广阔天地。

问:承认自己错了,真的很难吗?
答: 难,难于上青天。人的心理有个自我保护机制,叫“自我证实偏差”。就是我们会更倾向于寻找和支持那些能证明自己原来就对的证据,而对于相反的证据,会选择性地忽略或者贬低。所以,让别人承认“我看错了”很难,让自己承认更难。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不能全怪我们个人,整个环境也有影响。比如从小受到的教育、生活的环境,这些都在默默地给我们画那个圈。


三、怎么爬出这口井?哪怕就探头看一眼也好

知道了问题,那关键是怎么解决。彻底跳出井口可能不现实,但我们可以试着扒着井沿,努力多望出去一点。这儿有几个也许可行的小办法:

  • 主动去“找不舒服”:别老是刷自己喜欢看的东西了。刻意去看看那些和你观点截然不同的文章、视频,哪怕会让你气得跳脚。先别急着反驳,就想“哎,他们为啥会这么想呢?”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凿井壁。

  • 和“不一样”的人聊天:去找那个朋友圈里和你看法最不一致的人(只要不是见面就吵那种),真诚地请他喝杯咖啡,听听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真正的交流不是辩论,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是为了理解对方。

  • 培养一个“慢下来”的爱好:比如读书,尤其是读一些历史、社科类的书。或者练练字、钓钓鱼。这些事能让你从信息的快速喷射中抽离出来,给自己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具体为什么这些活动能启发思维,其深层机制我也说不太好,但亲测有效。

  • 时常提醒自己“我不知道”:这句话拥有巨大的力量。它不是什么都没说,而是一种开放的、准备接受新东西的状态。承认“我不知道”,才是真正知道的开始。


四、看见更大的天,然后呢?

当你真的努力爬出井口,看到的世界一定会让你震撼。但震撼之后,或许会有新的困惑。

你会发现世界太复杂了,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复杂的灰色地带。你会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观念同时存在着,而且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有点怀念井底下的那种“简单和确定”。但这或许暗示,真正的成长和智慧,就是从接受这种复杂性开始的。它不是为了让我们找到一个唯一的真理,而是让我们理解世界的多元和丰富。

爬出井口不是为了去鄙视还在井里的青蛙,而是终于明白了:哦,原来天有这么多种看法,我的那种只是其中之一。从而变得更谦卑,更包容。


井底望天,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课题。 那口井可能一直都会在,但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愿意时不时地踮起脚尖,甚至试着爬上去,去看看井口之外的、哪怕只是一小片的、更广阔的天空。那个过程可能有点难受,但绝对,值得。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