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宏控股凭什么在行业里闷声发大财?

【文章开始】

广宏控股凭什么在行业里闷声发大财?

你是不是也好奇,那些平时新闻里不怎么露脸的公司,怎么突然就变成纳税大户了?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广宏控股——它到底靠什么在建筑行业这个红海里杀出一条血路?


广宏控股是谁?从包工头到行业巨头的逆袭

先说说背景。广宏控股最早就是个地方性的建筑公司,跟现在遍地开花的"中字头"完全没法比。但人家硬是靠着三招鲜混成了今天的模样:

  1. 专啃硬骨头:专门接别人不敢接的超高层建筑项目
  2. 死磕技术:最早一批搞装配式建筑的民营企业
  3. 会算账:成本控制能做到比同行低15%左右

不过话说回来,建筑行业水这么深,光靠这些就能混出头?肯定不止啊...


广宏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1. 玩转政企合作

他们特别会搞PPP项目(就是政府和民间资本合作那种)。虽然风险大,但利润也高啊!去年中标的那个跨海大桥项目,据说毛利率能到30%以上。

2. 产业链闭环

从设计到施工再到装修,一条龙全包。省下的中间商差价都变成利润了。这个玩法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学,但广宏早布局了十年。

3. 神秘的技术团队

有个说法是他们养着一批从国企跳槽过来的技术大牛,专门攻克施工难题。不过这个我没法证实,毕竟人家从不公开技术团队名单。


财务数据里的门道

看看他们去年的财报(虽然数字有点枯燥,但很说明问题):

  • 营收:278亿(同比增长23%)
  • 净利润:18.6亿(这个增速有点吓人,41%)
  • 负债率:68%(比行业平均低7个百分点)

最绝的是现金流——账上常年趴着30亿+的流动资金。在建筑行业,这简直就像在沙漠里建了个游泳池。


暗藏的危机

当然啦,广宏也不是完美无缺:

  1. 过度依赖政府项目:70%收入来自基建,万一政策转向...
  2. 人才断层:老师傅快退休了,年轻人又不爱干工地
  3. 材料涨价:钢材水泥这两年涨得妈都不认识了

不过他们管理层好像也意识到这些问题了,去年开始往智慧建筑绿色建材方向转型。效果嘛...还得再观察观察。


同行都在学什么?

我打听了一圈,发现业内对广宏的评价两极分化:

学得来的:
- 项目管控流程
- 成本核算体系
- 安全生产标准

学不来的:
- 那套政企关系维护的方法
- 技术团队的项目经验
- 二十多年积累的施工数据库


未来会怎样?

说实话,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有几个趋势值得注意:

  1. 新签合同额增速放缓了(这个或许暗示行业要变天)
  2. 正在布局东南亚市场
  3. 悄悄注册了好几个光伏建筑相关的专利

要是这些新方向能跑通,说不定再过五年,我们讨论的就是"广宏系"了。当然,也有可能...(此处省略一千字悲观预测)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