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联综合超市股份有限公司的零售江湖
【文章开始】
北京华联综合超市股份有限公司的零售江湖
你有没有想过,就在你下班顺手拎一袋水果,或者周末推着购物车闲逛的时候,身边那些看起来都差不多的超市,到底是怎么在电商这么凶猛的今天活下来的?甚至,有的还活得挺不错?今天咱们聊的北京华联综合超市股份有限公司(这名字是有点长,后面咱就简称“北京华联超市”得了),就是个特好的例子。它可不是你家楼下那个小卖部,而是一个零售界的“老江湖”,它的故事,可能比你想的要复杂得多。
华联是谁?从哪来的?
先得搞清楚,我们说的是哪个“华联”。市面上名字带“华联”的超市不少,有时候真容易搞混。咱聊的这位主角,是正儿八经的北京华联综合超市股份有限公司(BHG),它是北京华联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哎,这里就得插一句了,这个集团底下还有搞高端百货的,也叫啥BHG Market Place的,有时候确实让人头晕。
- 它的老底子:它是国内最早一批搞大型综合超市的,那得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了。那会儿,网购还是个没影儿的事,大家买个东西得去百货大楼,而它这种开架自选、东西又多又便宜的大超市,简直就是降维打击,瞬间就火起来了。
- 它的规模:这么多年下来,它的店开遍了全国好多好多城市。虽然具体数字总在变吧,但上千家店肯定是有的,是个真正的零售巨无霸。
它凭什么能活到现在?还活得挺好?
这是个核心问题对吧?现在点个手机,外卖小哥半小时能把菜送到家,我为啥还要自己去超市?北京华联超市的生存之道,其实挺有意思的。
自问自答:它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啥?
我觉得,绝对不是因为它东西最便宜,或者店开得最多。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社区基础设施”。啥意思呢?
- 地理优势是王道:它的店大多扎根本地社区,就在你家门口。你或许为了便宜几块钱会去比价网购,但应急的酱油、突然的馋嘴、下班顺路的采购,这种“即时性”需求,是线上暂时很难完全替代的。这种便利性是它的护城河。
- “体验感”这东西,摸得着:虽然网上啥都有,但亲手挑挑水果新不新鲜,摸摸毛巾的质感,甚至就是单纯享受那种“逛”的悠闲感,是线上给不了的。北京华联超市这类卖场,提供了一种真实的、有温度的生活体验。
- 生鲜!生鲜!生鲜! 这是重中之重!超市里的生鲜区(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几乎是流量保证。它的品质和新鲜度,决定了很多人愿不愿意来。只要能把生鲜做好,就不怕没客人。
所以你看,它的打法不是和电商硬拼价格,而是扬长避短,牢牢抓住“即时性”和“体验感”这两张牌。
面临的挑战和它的应对之策
不过话说回来,日子肯定没以前那么好过了。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 电商平台的挤压:天猫超市、京东到家,这些平台送货越来越快,补贴还多,确实分流了不少客户。
- 社区团购的冲击:前几年特别火,打的就是低价和便利,直接冲击了超市的基本盘。
- 成本越来越高:房租、人力成本这些都在涨,利润空间被越压越薄。
那它总不能坐以待毙吧?当然不是。我发现它也在吭哧吭哧地转型。
- 全力拥抱线上:它也在做自己的APP,和美团、饿了么这些外卖平台合作。你现在手机下一单,可能就是从你家楼下的北京华联超市发货,一小时就能送到。这叫线上线下融合,算是基本功了。
- 店型变得更好玩了:传统的超市确实有点无聊。所以你看现在新开的或者改造后的店,会更注重购物环境,可能餐饮区更大了,增加了休息区,甚至搞点主题陈列,让逛街变得有趣点。
- 商品上下功夫:比如发力自有品牌。就是贴着自己超市牌子的商品,性价比高,别地儿还买不着,这就能留住一批看重价格的忠实顾客。
未来的路,它会怎么走?
展望未来,北京华联超市的未来,或许暗示着一种更深度融入社区的角色。
它可能不再仅仅是一个买东西的“地方”,而会变成一个社区生活的枢纽站。比如:
* 提供更多即买即吃的熟食和半成品菜,满足懒人经济。
* 和社区服务结合得更紧密,提供代收快递、洗衣之类的服务,增加用户粘性。
* 店的规模可能会变得更灵活,大店做体验,小店做渗透,覆盖不同场景。
当然啦,具体它能进化到哪一步,这个说实话我也不是特别确定,毕竟零售这行变化太快了,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但它作为一个有这么深厚根基和广泛网络的老牌企业,它的韧性和适应能力,绝对是被很多人低估了。
结尾的闲扯
所以啊,下次你再走进北京华联超市,或许可以多看一眼。它不仅仅是个卖货的,更像一个中国零售业发展的活样本,见证了整个时代从线下到线上,再到线上线下拉扯融合的全过程。它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线下体验的价值永远不会完全消失,只是会换一种形式,继续陪伴在我们生活周边。
它的故事,还远没到写完的时候。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