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帆股份601777:从摩托车之王到新能源转型之路
力帆股份601777:从摩托车之王到新能源转型之路
【文章开始】
还记得满大街跑的力帆摩托车吗?那个轰隆隆的声音,曾经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标志。但你知道吗?如今这家公司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摩托大王”了。力帆股份(601777),这家曾经的民营车企巨头,到底经历了什么?它现在又在做什么?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辉煌过往:摩托时代的王者
力帆最开始是靠摩托车起家的。上世纪90年代,尹明善创立了力帆,从摩托车发动机做到整车制造,迅速崛起。那时候,力帆摩托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几乎是一家独大,销量火爆得很。
- 市场占有率极高:特别是在二三线城市,力帆摩托几乎成为“拉货载人”的神器。
- 技术积累不错:早年自主研发发动机,还出口到海外,比如东南亚、非洲等地。
- 品牌知名度高:那句“力帆力帆,力大扬帆”的广告词,很多人可能还有印象。
不过话说回来,摩托车的辉煌没能一直持续。随着汽车普及和“禁摩令”在很多城市推行,摩托车市场整体萎缩,力帆也面临转型压力。
坎坷转型:从摩托到汽车的艰难一跃
2000年后,力帆决定进军乘用车市场。2006年,力帆首款轿车520上市,标志着正式进入汽车制造领域。但这一步,走得并不轻松。
自问自答:力帆汽车为什么没有复制摩托车的成功?
答:原因挺复杂的。一方面,汽车行业竞争太激烈了,合资品牌、国内大厂(如吉利、长城)已经占据主流市场,力帆作为后来者技术、品牌、资金都跟不上。另一方面,产品力不足,车型设计、质量、性能都没有突出优势,消费者不买单。
虽然力帆也推出过几款车型,比如X60、迈威等SUV,但销量一直不温不火。再加上燃油车行业整体增速放缓,力帆汽车业务逐渐陷入困境。
债务危机与重整:深陷泥潭,艰难求生
到了2017年左右,力帆的问题全面爆发。销量持续下滑,资金链紧张,债务压力巨大。2020年8月,力帆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被法院裁定破产重整。
- 巨额负债:截至重整前,公司负债高达数百亿,现金流基本断裂。
- 生产基地停产:重庆工厂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员工离职、供应商讨债。
- 股价暴跌:从曾经的高点一路下跌,股民损失惨重。
不过,破产重整并不等于破产清算。2020年底,吉利科技集团作为意向投资人参与力帆重整,带来了转机。
迎来吉利:白衣骑士与战略转型
吉利的介入,可以说是力帆重生的最关键一步。2021年初,重整计划完成,吉利正式成为力帆的实控人。
吉利的入主带来了哪些变化?
- 注入资金和资源:吉利提供了资金支持,恢复了生产运营。
- 业务方向调整:力帆不再主打传统燃油车,而是全面转向新能源赛道,特别是换电电动车和智慧出行。
- 品牌重塑:力帆汽车逐渐退出,新品牌“睿蓝汽车”主攻换电市场,成为吉利换电生态的一部分。
当然,具体吉利的整合细节和后续技术投入力度,外界其实并不完全清楚,这部分还有待观察。
现状与未来:新能源能成为新引擎吗?
重整完成后的力帆,现在叫“力帆科技”(股票代码没变,还是601777)。主要业务包括:
- 换电车型生产:为睿蓝汽车代工制造换电车型,比如睿蓝9、睿蓝7等。
- 换电服务运营:依托吉利的换电网络,提供换电服务。
- 摩托车业务仍在:传统的摩托制造和出口还在继续,但占比变小了。
亮点在哪?
- 背靠吉利大树:有吉利的技术、供应链和渠道支持,成功率或许更高。
- 换电模式差异化:相比充电,换电速度更快,适合网约车、出租车等高频用车场景。这或许暗示换电模式在特定市场中存在机会。
- 股价曾一波反弹:2022年左右因为新能源概念火爆,股价涨过一波,但后来又回落了,波动很大。
风险与挑战:前途依然坎坷
虽然故事听起来挺励志,但力帆的未来依然充满不确定性。
- 竞争极其激烈:新能源赛道里,比亚迪、特斯拉、蔚小理等品牌太强了,力帆(睿蓝)品牌力弱,很难突围。
- 换电模式未成主流:目前换电的普及度还远不如充电,市场接受度有待验证。
- 业绩仍在恢复中:公司虽然扭亏为盈,但主要依赖代工和关联交易,自身造血能力还待观察。
总结:力帆还能“扬帆”吗?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力帆股份(601777)到底怎么样?
它曾经辉煌过,也摔得很惨,现在靠着吉利试图在新能源换电领域重生。有希望,但挑战巨大。
如果你是从投资角度问,那得注意:
- 它不再是过去那个力帆了,现在更像是吉利换电战略的一枚棋子。
- 股价波动大,业绩不确定性高,不适合稳健投资者。
- 要不要关注?可以盯着它的换电业务进展和睿蓝汽车的销量数据,但得保持谨慎。
企业转型从来不是容易的事,力帆的故事,更像是一个传统制造企业在大时代下的挣扎与求生。至于它最终能否重新“扬帆”,还得看后续的战略执行和市场运气了。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