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制药:一家老牌药企的坚守与突围
【文章开始】
东北制药:一家老牌药企的坚守与突围
你有没有想过,你吃的维生素C、感冒药,甚至一些救命的基础药物,可能就来自一家你可能不太熟悉、但在医药界却举足轻重的公司——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就是那个听起来有点“地理标签”的东北制药。它不像一些互联网公司天天上热搜,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无数人的健康。那么,这家看似传统的企业,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在当下这个创新药、生物技术满天飞的时代,它又靠什么立足?今天,咱们就唠一唠。
东北制药到底是谁?它的来头可不小
先别被“东北”俩字给局限了,以为它只是一家地方企业。东北制药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1946年,没错,快80年的老字号了。它是我国最早的化学制药企业之一,可以说是新中国制药工业的“奠基者”之一。最牛的是,它还是中国四大维生素C生产企业之一,全球VC市场都有它的一席之地。
不过话说回来,历史长不代表就能高枕无忧。像很多老牌国企一样,东北制药也经历过低谷,比如体制僵化、竞争压力大等等。但近几年,它好像又“活”过来了,特别是2018年方大集团控股之后,搞了一套“市场化”的管理模式,比如“干到给到、多劳多得”,让这家老企业重新有了活力。
它凭什么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核心业务是啥?
东北制药的业务,说白了,主要集中在一些“不起眼但必不可少”的领域。它不是那种天天喊着研发“抗癌神药”的公司,它的战略更实在——聚焦于大规模原料药和经典制剂。
- 原料药是它的看家本领,尤其是维生素C。这东西听起来普通,但全球需求巨大,食品、保健品、药品都得用它。东北制药在这块有完整的产业链,从发酵到精炼都能自己搞定,成本控制得不错。
- 制剂业务就是咱们平时能买到的药了,比如抗生素、抗艾滋病药、消化系统用药、心血管药等等。虽然很多是仿制药,但胜在价格实惠、供应稳定。
- 还有一块是医药商业,就是药品的流通和销售,把药送到医院和药店。
你可能会问,做这些传统业务能赚钱吗?能,但利润可能没那么暴利。它的价值在于稳定供应和保障基础医疗需求,有点像医药界的“基础设施”。
面对集采和创新,东北制药怎么办?
这真是个关键问题。现在国家搞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简称“集采”),很多药价被压得很低,对传统药企冲击巨大。东北制药也躲不开,它的不少产品都在集采名单里。
那它不是死定了?也不尽然。集采虽然压价,但也保证了销量。东北制药凭借规模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哪怕单价降了,靠走量还能维持。这或许暗示了其内部管理效率的提升。而且,它也没躺平,也在尝试转型。
比如,它也在投入研发,不过更务实,不是盲目追热点。方向包括:
* 现有产品的工艺优化,进一步降低成本;
* 开发一些难度稍高的仿制药;
* 以及一些创新制剂。
当然,它的研发投入和那些顶尖的创新药企比,还是有差距的。具体未来能孵化出什么重磅新药,这个还真说不准,算是我的一个知识盲区吧。
除了赚钱,一家药企的社会责任在哪?
聊到这,就得提一提2022年底那件事了。当时疫情紧张,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一药难求,东北制药却坚持低价卖,2块钱一板,还加班加点生产。这件事让它收获了无数点赞。
你说它图啥?短期内肯定不图钱。但这波操作,却为它赢得了巨大的口碑和品牌声誉。这让人们看到,一家药企除了商业利益,还有更重要的东西——社会责任和行业担当。这种“良心企业”的形象,是多少广告费都换不来的软实力。
老牌国企的未来,路在何方?
东北制药,其实是中国很多传统制造业企业的一个缩影。它有辉煌的过去,也经历过转型的阵痛。它的优势很明显:深厚的历史积淀、完整产业链、规模优势以及在基础药物领域的稳定地位。但挑战也同样突出:产品结构偏传统、创新压力大、利润空间受挤压。
它的未来,可能不在于变成一家酷炫的生物科技公司,而在于如何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
* 把成本控制做到世界级水平,成为基础药物领域不可替代的供应商;
* 在细分领域寻求突破,比如在VC衍生物、特色原料药上深挖价值;
* 利用好品牌信誉,开拓To C(对消费者)的产品线,比如保健品;
* 最后,也是最难的,就是在创新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哪怕慢一点,但一定要有。
总之,东北制药的故事,不是一个关于颠覆和奇迹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坚守、转型、以及在新时代找到自身价值的叙事。它可能不会突然股价暴涨,但它的存在,对于保障我们的用药安全来说,至关重要。这样的企业,值得被更多人知道和理解。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